【深圳特区报】广东工业机器人产量连续五年全国居首
广东工业机器人产量连续五年全国居首 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2200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人工智能领域国家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数量全国第一
4月1日,《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》新闻发布会在广州召开。据悉,广东作为国内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链最齐全、生态最完备、应用场景最丰富的集聚区,兼具科技创新、先进制造、市场应用等多方面优势。2024年,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2200亿元,稳居全国第一方阵,初步建立涵盖“大脑—五官—肢体”的人形机器人全产业链。
广东省副省长王胜介绍,鹏城实验室建成全国首个全面自主可控的E级智能算力平台,光明实验室建成全国首个昇腾生态研究院;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过1500家,人工智能领域国家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数量全国第一。广东工业机器人产量从2019年的4.47万台(套)增长到2024年的24.68万台(套),自2020年起,连续五年稳居全国第一。
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曾进泽表示,广东将以产品创新和场景推广为着力点,不断拓展“机器人+”应用场景;将搭建机器人标准化测评环境,强化机器人产业标准化技术支撑;将建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联盟,打造面向多场景的智能机器人训练场;并在粤港澳大湾区形成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。
关于工业机器人的应用,在工业领域,广东将以汽车、电子信息、机械装备产业为重点,鼓励制造业企业开放非标场景和复杂工艺场景,与机器人企业联合攻关,高水平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;在民生服务方面,广东将以医疗健康、养老服务、教育、城市管理服务等领域为重点;面向恶劣环境、危险活动环境,如消防救援等领域,广东将加大智能机器人在消防应急和极限作业环境等领域的投入。
创新载体是产业生态培育的“孵化器”,也是技术攻关的“加速器”。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杨军提到,广东依托美的集团建设重载机器人全国重点实验室(蓝橙实验室),致力于推动重载机器人前沿技术研究和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替代;广东支持华为、腾讯等7家龙头企业建设国家开放创新平台,为中小企业降低研发创新门槛,助力行业发展。
在人工智能领域,广东重点围绕高端算力芯片、底层架构、模型算法、创新应用、前沿技术等方面布局攻关任务,取得多点突破。在高端算力芯片方面,昇腾910B成为国内算力芯片主流产品,Atlas 900计算集群表现出色。
在机器人领域,广东重点围绕大模型、芯片、运动控制、减速器、伺服电机以及高端整机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。在机器人“大脑”“小脑”方面,广东研制出首款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的人形机器人夸父,已入驻国内大型企业工厂,还研制出多模态四足机器人、轮腿式机器人等系列智能机器人产品。
广东力争实现“六个一批”打造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地
攻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
积极面向全球加强协同创新,争取更多创新资源落户广东;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“新一代人工智能”“智能机器人”等旗舰项目、重大专项,在上述领域部署攻关任务。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重点项目,省财政按规定给予配套奖励。同时,支持创建国家级、省级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,省财政按规定分别给予最高5000万元、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。
培育一批优质企业
展开全文
加快培育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单项冠军企业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,对该领域获评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、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的,在省级支持的基础上再“加码”,鼓励地市给予奖励,省财政进一步按照地市奖励资金1:1予以激励。设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基金,引导社会资本围绕产业链关键核心领域,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投融资支持,对重点项目开通“绿色通道”,推动重点项目建设。
部署一批高能级平台
推动现有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学研平台能级提升、联动发展,因时因势谋划高能级平台,支持建设开源社区、开源生态中心和相关公共服务平台,提供技术交流共享、算力调度、数据训练、大模型评测等服务。每年,择优支持一批开源社区和开源生态中心,每个给予最高800万元资助。同时,推动广州、深圳数据交易所打造国家级数据交易场所,打造广东数据要素集聚发展区。
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
突出人工智能、机器人在重点领域应用赋能,组织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,在教育、医疗、交通、民政、金融、安全等领域广泛拓展应用,组织开展“机器人+”行动,围绕工业、农业、城市管理、医疗、养老服务、特种作业等领域,挖掘开放应用场景。依托重点产业集群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试点,每年择优支持工业领域大模型和应用解决案例,每个给予最高800万元奖励。
引进培育一批优秀人才
把吸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所需人才作为“百万英才汇南粤”行动计划的重中之重,围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需求和重点任务,支持企业引进培育一批创新领军人才、青年拔尖人才。在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、“创客广东”大赛、“越来越好”国际设计大赛中设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有关专项赛,以赛促新、以赛促创,通过大赛选拔人才,强化技术交流合作。
完善一批标准法规制度
积极推进标准体系建设,对主导制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国际标准、国家标准、行业标准的,分别给予资助。此外,探索创新人工智能与机器人“监管沙盒”等包容审慎监管模式,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发展联合实验室;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立法,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。
(深圳特区报记者 陈行)
评论